原标题:雅安“粪”斗夫妻:身在异乡的追“猫”人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雅安3月15日讯(杨尧 张海艳 记者 杨德慧)初春的栗子坪保护区乍暖还寒,一场大雪悄然而至,恶劣天气和颠簸的山路,让晕车的田春洋产生了强烈的不适,作为丈夫兼队友的朱玉东随时观察着妻子的反应。车辆到达保护区后,由于需要徒步前往山林深处,田春洋迅速调整好状态,打起精神走向林中。
雅安市石棉县栗子坪保护区是小相岭大熊猫小种群的核心分布区和关键走廊带,也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一部分。2009年到2017年间,在这里先后放归了9只大熊猫,四川省也在全国率先启动大熊猫野外放归和孤立小种群复壮研究,石棉县大熊猫小种群保护与复壮研究开放实验室应运而生,一群年轻的科研人员来到石棉成为了一个个追“猫”人,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石棉片区建设提供科研支撑。
(相关资料图)
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大熊猫
作为石棉县大熊猫小种群保护与复壮研究开放实验室的成员,田春洋和朱玉东常常会结伴前往保护区开展科研巡护监测,调查大熊猫及其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分布,采集竹子、土壤及粪便样品,监测大熊猫种群最新动态。多年来的合作,让他们成了山林间配合默契的队友,只要听到动物的声音,朱玉东便会立刻举起相机寻找动物的身影,田春洋也会马上拿出望远镜和记录本待命,在冰雪中开启一天的工作。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一起工作,但内心还是希望苦活累活让我来,她留在后方,当我的后盾就可以。”朱玉东说。朱玉东和田春洋夫妻二人所在的石棉县大熊猫小种群保护与复壮研究开放实验室,是全国首个在自然保护区内设立的以大熊猫小种群保护为目标开展科学研究的开放实验室,拥有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年轻科研团队,他们为推动科研项目进展,提升大熊猫精细化管理水平坚守在石棉。同为四川农业大学兽医专业研究生的朱玉东和田春洋就是在这里,建立了夫妻+队友的双重“革命情谊”,成为了彼此工作生活的双线“战友”。
田春洋和朱玉东
“我俩专业本身就是兽医,正好就是雅安这边过来招聘,我们了解到这个工作是跟保护熊猫有关,一开始就是怀着好奇心,来到这边接触到以后,慢慢地就喜欢了。”田春洋说,与想象中保护大熊猫工作不同的是,他们不是整日与大熊猫为伍,穿梭山间去追寻大熊猫的身影,而是日日与大熊猫的粪便相处。随着放归大熊猫颈圈的脱落,大熊猫监测工作会从野外无线电监测转向以实验室粪便DNA分析监测为主,朱玉东和田春洋对大熊猫粪便的研究,直接关系团队对放归大熊猫野外生活状况和栗子坪保护区大熊猫小种群生存现状的掌握。
“因为我们单位在2009年到2017年先后放归了9只大熊猫,放归以后肯定不是结束,我们就开始思考通过怎样的方法,继续追踪放归的那几只熊猫,有没有在野外繁育后代?或者是在野外有自己的巢穴?监测队的兄弟,还有我们单位的工作人员,通过采集粪便、收集粪便,分辨里边的基因进行分析是不是产生了后代,是不是有了新的个体。”田春洋说。
田春洋和朱玉东
在实验室里整日与“粪”为伍的生活,在常人看来枯燥乏味,但他们却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相处模式来排解这份枯燥,二人定下一个比拼的规则,在工作中将彼此视作“对手”,互相比拼专业技能,在实验中相互较劲不服输,如果朱玉东某次实验结果更快,那么田春洋在下一次实验时就会总结上一次“慢一步”的原因来争取赶超朱玉东。这份对“科研”的较劲,让他们比平常夫妻多了很多“吵架”,却也有更多的进步。他们之间相互追赶的比拼模式还感染着身边的人,让整个石棉县大熊猫小种群保护与复壮研究开放实验室团队在“比拼”和“较劲”下共同进步、快速成长。
褪下工作服,没了做实验的较真比拼,田春洋和朱玉东与街上任何一对普通夫妻一般无二,买菜、做饭、逛街、运动,过着平淡幸福的日子。可就是这两个看起来平凡普通的年轻人为了保护国宝大熊猫,不远千里来到大山深处探寻着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的答案。
“我们这个工作其实涉及的科研还有巡护,做的事情比较多,但大众可能了解得不是特别多,我们打算以后对科普宣传,还有生态体验宣传会更多一点。”田春洋说。
石棉县大熊猫小种群保护与复壮研究开放实验室团队15人中,近一半的人来自外省,他们怀揣热爱与梦想,从天南海北奔赴而来。2018-2021年间,他们通过DNA分子检测手段,检测350余份大熊猫粪便DNA样品,鉴定出33只大熊猫个体,初步建立了石棉县大熊猫DNA数据库,先后获得全国“保护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先进集体”、四川省“最美巡护团队”“四川省大熊猫保护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雅安五四青年奖”、第十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图片由石棉融媒体中心提供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杨德慧)
标签:
要文